主题: 红薯情结 2018.08.10东雷人 前几天陪同妻子去菜市场,无意之中远远发现一小轻卡装了大半车的

  • 泉水叮咚
楼主回复
  • 阅读:12806
  • 回复:2
  • 发表于:2018/9/4 17:11:40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红薯情结
2018.08.10 东雷人 

  前几天陪同妻子去菜市场,无意之中远远发现一小轻卡装了大半车的红薯在卖,走近围观的人群仔细一看,全是又细又长直径2-3CM刚挖出来的小红薯。妻子问了问车主老板说,五块钱2斤,不禁有些愕然和惊异,惊愕的是距离红薯正常成熟上市少说还有2-3个月,竟老早的被夭折上市,差异的是曾经被红薯吃“伤”的我,多年没有关注过它的价钱,如今已天壤之别了。


  红薯对我这样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它几乎陪伴和支撑着我们长大成人。孩童时代,其他农作物产量极其低下,红薯成了那个年代最基本的口粮,当时的生产队对它的种植便相当重视。队里开辟了独有的育苗基地,安排专门的所谓的技师人员一开春就开始进行育苗,那时的育苗基地都选在村子周围的边角地里,一为经管方便,二为节约可耕用地。红薯育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常温育苗,一种是可调温度育苗,不管怎样都要搭建育苗棚,不同的是后者需要增设加温炉道,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用麦草麦糠生火控制温度。在那个靠出勤挣工分的生产队时代,能参与红薯育苗的人当然也是村子里的行家里手。毕竟是个技术活,比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晌都泡在地里的其他社员来说也就相对清闲,育苗基地也便成了那个时代的活动中心了,闲暇之余,三三两两的自乐班,拉起二胡,吹起口琴,唱起古老的大秦之腔。清楚记得参与育苗的四叔,也曾在风高月明之夜,拿起火药枪,在村周围的山沟里猎来野鸡、野兔,引来了一生产队的孩子们来开荤尝鲜,过完肉瘾的伙伴们围在大人周围,聆听着“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乡野故事,玩一回藏猫猫、打沙包、鸡斗鸡、挤窝窝、捉鬼子的游戏,因此,育苗基地也就成了孩童们的一方乐土。

  育好苗接下来就要进行栽植,随着生产队上工的铃声和队长的吆喝声,全队的男女老少根据分工的不同各司其职的奔向了田间地头,有专门采秧子的,勾土畸子的,挖窝子的,栽苗子的,跳水灌溉的,不是流水作业却完全展现出社员们各负其责认真细致的态度,参与劳动的每一个人,你追我赶的、毫不掩饰的把隐藏心中渴求丰收的滴滴心血洒向了承载希望的土地里,社员们喊着号子,唱着段子,虽苦犹乐,那种场景如今还记忆犹新,而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再也找不到了。

  到了立冬刚过不久的挖红薯季节更是热闹,满生产队的巷子里都洋溢着人们丰收的喜悦,按照生产队的统一部署,每家每户按人头以行(栽种在长度差不多的地里,每人几行)为单位进行分配,为避免按行分配带来的实际收成的差异,每个生产队都在村头地边安装一小型地秤,凡是从地里挖回来的红薯,都要统一过秤,多退少补,保证分配绝对公平。为了确保挖红薯过程中的秩序和称量工作有条不紊,凡参与管理过秤的生产队公务人员,便享受一点点“特殊待遇”,可以优先开挖。初冬的时节,虽不是很冷,但也已经是霜寒地冻,社员们忙活了大半年,终于见了回报的果实,挂在脸上最朴实的微笑,无以言表。累并快乐着,寒也心暖和,眼望着这满载而归沉甸甸的红薯,心里实在是多了一份踏实,那可是一家人填饱肚子最基本的保障啊!

  如今人们吃红薯可以说是吃稀罕,而且美其名曰可以降血糖降血脂防癌益寿,昔日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红薯头上增添了不少花环锦绣。那个年代里,红薯收回来了,首先要进行储藏,每家每户在庭院的后院里都备有一口专门储藏红薯的土窖(直径约70cm,窖深6-8m,窖底向四周挖设横向的土窑,窑深4-5m),把那些没有撅伤和腐烂,长相比较苗条的专门精选出来,一笼一笼的下放到窖里进行储藏,一家人为了这道工序往往忙到月高星稀,那些个头比较蛮大的,一部分进行扠片晾晒,一部分要进行加工红薯淀粉。晒干的红薯片可以磨成面,也可以到粮食短缺时煮着当主食吃,加工好的淀粉可以制作粉条,做凉粉鱼鱼等,听起来,多好的美味,可在粮食短缺的年代里,确实满满的辛酸满脸的泪。晒红薯片,碰到阴雨天干不了,社员们想尽千方百计,在灶头烙晾,在土炕上加温烤,为了生火的柴火,不知从哪弄来炸药的四叔,用炸药炸开大树根,那种场面,那种危险现在想来都有些后怕,关键的还要靠红薯干去完成国家的公购粮任务,倘若有些霉点什么的不知要得到验收人员多少的冷眼相看。为了制作淀粉,社员们一晚上挑干了半涝池的水,等淀粉制成,排放的废水流放的满巷道的流淌,带来的泥泞和不便似乎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那个粮食奇缺的年代里,红薯的产量反而出奇的高,它也成了每家每户的座上宾,也是千家万户养家糊口的必需品。红薯干磨成的面粉,蒸成馒头,压成饸烙,做成面条,为了调剂,妈妈还变着样儿的今天宽面条,明天窄面条,今天厚点,明天薄点,一个压饸烙的机子成了家家户户的流行品,刚从你家锅台下来,洗也不洗便搬到他家灶台继续完成美味佳肴的制作。那时候我们刚上初中,学校实行寄宿制,每周背着干粮上学,天热时周三可以回家取一次干粮,背包里背的是妈妈亲手做的红薯面馒头和洗好的红薯,学校里大蒸笼如若谁家条件好点但凡有白面馒头,一不小心就会被馋嘴的孩子们拎走偷吃。现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不会为吃不饱饭而犯愁,但我们更应该感谢红薯,假如不是它挺身而出的应急,我们还能有今天吗?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生活条件大有改观,包产到户的好政策也影响到了老天的风调雨顺,粮食变得那样的轻而易举的获得了。记得刚进行土地承包,父亲一下子就包了十亩土地,有一年准备种烤烟,只可惜育苗没有成功,面对大片的土地,父亲又想起了栽种红薯来补偿,到了成熟的季节,外公驾着牛拉犁在前边犁挖,我们在后边负责捡拾,父亲负责拉运回家,可由于面积太大,一两晌的功夫便把院子堆得和小山包一样,父亲就又出去找客商来收购,等到天黑上门来收购的客商仅仅只出每斤四分钱,面对丰收的红薯,父亲也只有忍痛割爱了,只害怕坏了家里的误了地里的。

  三十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我依然记得父亲当时无可奈何的样子,深深的体会过红薯的前世今生,虽然红薯的价格价值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父辈们土里刨食,支撑起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时代,不知承载了他们内心多大的勇气和心血。

  走出菜市场,一边和妻子说着话,一边想着岁月轮回中的红薯,心里不禁有些潸然!
来自手机版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陕公网安备 6105240261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