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让遗憾的“正名”不再“汗颜”

  • 上林苑
楼主回复
  • 阅读:6202
  • 回复:1
  • 发表于:2013/12/1 19:58:22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让遗憾的“正名”不再“汗颜”                                    

                                                                                                  ——————- 民俗含泪诉委屈    如何保护摆面前

(文/成三顺)2013年11月26日上午,陕西合阳县资深古稀民俗专家、合阳县金秋摄影家协会主席雷强民先生送给了我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份彩色的《港深珠澳摄影报》,这张报纸还真的是我收集的唯一一张这样的报纸,并使我失眠披衣起来不写不为快的一张报纸。

雷强民先生为什么要给我这张报纸?而不给别人呢?这位兢兢业业年近古稀的合阳资深民俗专家,他告诉了我报纸里边文章的大概意思而又欲言又止、似乎想说什么但年龄老了说了合适吗?这层窗户纸一旦捅破该使人做何感想?那么这是篇什么文章让雷强民先生如此这么的隐而不宣、心中纠结、肚里不美,脸上愤慨呢?

11月27日中午我仔细阅读完该文,内心如血压上升一般,感慨、感激、感动、汗颜、遗憾、可恶,齐涌心头,犹如五味杂陈,苦涩得不能已也,这才理解了雷老民俗专家的苦衷,竟坐于桌前,一篇“让遗憾的“正名”不再汗颜”一文喷涌而出。


原报标题: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方净土————为合阳岔峪村“放河灯”正名



手里拿的这份由;中国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管,港深珠澳摄影联盟主办,深圳市华冠印刷有限公司、深圳市君笑摄影有限公司协办的报纸(2013年9月总第二十九期)三版有这么一段话,原文照录如下;岔峪村“祭河神,放河灯”的习俗是全国罕见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虽然在合阳县位于黄河岸边的村庄不计其数,但唯有岔峪村有这一文化形态。

民俗是一种民间社会文化,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的总和。是长期以来一个地域的人类群体生活经验,以及生存方式,经世代相传而产生的文化结晶。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无权篡改其本源。可当下有些媒体和文化人却跑到乡村指手画脚,随意篡改这种民俗文化,给当地村民的精神信仰和心灵夙愿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2012年春节,香港凤凰卫视赴合阳拍摄传统节日民俗时,因黄河结冰,便将盛夏时的“放河灯”拉到洽川湿地旅游点的处女泉拍摄,村民误认为是拍电视剧那样借个水面而已,不料播出时将岔峪村农历六月十五“放河灯”的民俗活动篡改为“洽川处女泉每年正月十五都有放河灯的习俗”。今年夏天,秦军校眼看快到六月十五“放河灯”了,想前往采访拍摄,便向合阳县委宣传部打电话了解落实,接电话的一位年轻女工作人员却说;“放河灯”是春节的事,大夏天哪有放河灯的。当他再问信息来源时,那女子便说;“我是在电视里看的,你不信了去问别人。”

我们这次在合阳听到了许多群众批评这个不实的民俗报道,尤其岔峪村的村民对此事件怨言更大。有一位老先生说,他在电视里看到主持人乘一叶小舟,哼着台湾小调,往热气腾腾温泉里放河灯,根本就不是西北风情。这种不伦不类的民俗,简直就是四季不清,南北不分的伪民俗。如此误导之深,危害之大,让人心痛。也暴露出政府一些干部对地方文化的漠视。

文章最后呼吁人们;“假如你真正地关注、喜欢民间民俗,请尊重它们,好好保留它们原本面貌,不要做有损民间文化遗产的事。”

                                                              民俗原貌:合阳岔峪村六月十五“放河灯”历史悠久

岔峪村,是陕西合阳县百良镇辖区靠黄河的一个村庄,背靠黄土高坡老崖和山沟,面对盘古开天地以来的母亲河————-黄河,耕种着少得可怜的一点河滩地,用以解决温饱生活,每到夏、秋季黄河发大水期间,汹涌的黄河水席卷着村民耕种的那点河滩地,常常导致所种庄稼被水冲走或淹没,颗粒无收或收种困难,人员和小船倾翻黄河之中,不能生还的痛苦经历,自古就有靠天吃饭的难境。

所以,上古时人们为了祈盼黄河勿给村子带来水患,保佑长年在黄河岸边河滩地上生产、生活的百姓平安,保佑没有孩子的家庭能顺利地生儿育女,祖祖辈辈人丁兴旺,就兴起“祭河神”传统民俗。据村里老年人传说;岔峪村南边的半山腰,曾有座古庙,人称“龙居寺”,香火旺盛,很灵验,河神也要让其三分。解放初期破除迷信,拆除寺庙时有大小各种蛇爬满了寺庙大院,因此,祭河神的习俗一直没有终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因地处偏僻,人们敬畏与虔诚地对待河神而得以延续至今,其实,在黄河边湿地生存的人们也知道,水草丛生湿润的地方蛇类就多,这是常识,但没有人捅破说它。

“祭河神”自然少不了贡品,所以,在六月十五的前多日,人们就用合阳话说;”潮和着此事”,就是早早人们就议论着这件大事。村里的妇女个个大显身手,肚里揣摸着(就是合阳话讲;在肚子里计划着)手底下带劲,做仙桃、老虎、馄饨、献果、用民间面花绝活形式尽展才艺,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增添了不少的喜庆气氛。

糊河灯,是又一个必做的事情,大人孩子齐动手,重在参与,热热闹闹,图的就是那种虔诚的信仰、和谐的气氛、浪漫的环境和精神快乐,对于年轻人来说觉悟早已经起来了,观念也不似过去那种封闭现状了,但骨子里都有一种参与意识就像血液在流动。河灯用各种彩色纸糊成,以红色为主。有花篮形状、也有像小船,有像荷花,双鱼等式样。糊好的河灯要在融化的石蜡中侵蘸,以防渗水。边糊河灯,边唱起那古老、新加的合阳独有的“河灯歌”;

岔峪村在黄河边,放灯习俗自古传;

咱放河灯千百盏,顺风顺水好行船;

岔峪村、柏树山,河灯顺水出潼关;

求河神、多保佑,一年四季都平安;

河灯明、河灯亮,河灯漂在河面上;

我为河神糊盏灯,河神保我永太平;

河灯河灯排成排,咱放河灯盼福来;

河神河神降吉祥,万事如意奔小康。

“放河灯”时,村里村民敲锣鼓,鸣鞭炮,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双手端着传统的木质四方盘子,盘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祭祀品和面花,集中到巷道里排成队,然后在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引领下,沿着黄土崖畔的崎岖山路前往黄河岸边,手上带劲将放贡品的盘子做好,眼观崎岖的山路路面,脚下踩稳,丝毫不能马虎,一不注意,会翻倒在山沟路途上,把人摔伤,把贡品摔远摔烂的,所以,格外要小心的,到了黄河岸边,依次将贡品摆放在岸边的长形供桌上。鸣炮宣布祭祀开始。

此时,身后的高高黄土层林犹如武士般的在静静注目保护村民,眼前的黄河也似乎心领神会地收敛起平日里的那种张狂的、桀骜不驯的个性,在给尊敬它、重视它、报答它的村民行致答谢礼。

只见一位长辈将神梯扶起,尊敬地接河神从天上顺神梯而下,将福祉带到人间。然后全村老少虔诚地跪拜、焚香、祭河神。

祭毕,男人们脱去身上的衣裤,赤条条只穿一件裤头,赤足手举着河灯走过黄河岸边的稀泥浅水处,登上黄河激浪中的船只,爬在船边将所有河灯一个个双手恭敬地放入滚滚的黄河之中。

放河灯也很有讲究,头三盏灯不许求子者捞取,是祭祀被黄河水淹死的屈死鬼、冤死鬼、喝死鬼的,其意为;让这些鬼魂随河灯顺水远行,勿在附近缠绕百姓。从第四盏灯开始,求子者便下水抢捞。求子者将捞得的河灯临时吹灭,放在小灯笼里提回家。当走到自己家门口时要将灯再点着,这时嘴里还念叨着;“娃啊娃,这里就是你的家,某某村、某某巷,你达(合阳方言;就是爸的叫法)叫啥啥啥,你妈叫啥啥啥、、、、、、。”进大门后,要在院子里的土地神龛前磕头作揖,请求家神接纳。最后将灯端进小俩口的卧房,放在炕上的箱子盖上,视河灯火种为小生命,对其安家呵护,备爱有佳。

也有方圆几十里赶来求子的,他们离黄河较远,不会水性,就请当地会水性的汉子帮忙捞灯。若如愿以偿,得了子嗣的人家要到岔峪村还愿,为帮忙捞灯者披上红被面,送上烟酒糕点以示感谢,有的人家还请捞灯者做孩子的干爹。

据村里老人们说;捞河灯求子很灵验的,所以,每年这一天,求子捞河灯的,还愿的人很多,前来看热闹的人们也多,已成为颇具特色、影响很大的古莘大地————-合阳地域民俗的一个符号。

金牌勿毁:地域民俗那就是软黄金



合阳岔峪村这个流传甚广、华夏大地唯一的传统地域民俗————放河灯,似一块金字招牌在给今日的教育强县————陕西合阳乃至社会各界,展示它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粗狂、豪爽、恢弘、大气、大度,但它的大度绝不容许践踏它,作践它,侮辱它的清纯、善良、天真、胸怀。默默无闻几千载后天赐给人们的福祉,怎么忽然改头换面、不伦不类、不明不白地成为那种模样去传播,去宣传,去承载一种地方文化民俗符号,竟使一些人连农历六月十五“放河灯”的民俗,都传播成是“正月里”的事,让年轻的人们不知就里,不知道谁该蒙羞,担此责任。

11月28日当笔者电话采访岔峪村支部书记罗杰这位52岁的先生时,他说;“他们村56户260口村民,自古以来就流传这民俗,在方圆影响甚广,所以,忽然让人家传成这个样子,真是不可理解,村民都很生气,有的村民生气地说;简直是胡说八道,糟蹋仙人呢、、、、、、。”

合阳县民俗专家、金秋摄影家协会主席雷强民先生说;合阳的传统民俗文化,合阳人自己再不爱惜,指靠外面的爱心人士去“正名”,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不幸”。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些光辉文献给基层文化工作和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值得静下心来,抛弃浮躁心态,认真钻研,马虎不得,使命、责任、作为、担当,其任重道远,切莫再干自毁民俗金牌的蠢事。













金秋摄影家协会主席雷强民先生(左)与本文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陕公网安备 61052402610548号